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乡镇动态

梅州畲江镇:“一粒米”牵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

时间:2024-04-09   来源:羊城晚报   【字体: 大 || 中 || 打印

  14431301_dzzzz4_1712055506545_b.jpg

  近日,记者走访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春耕现场时了解到,该镇通过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镇丝苗米产业实现种植、加工到流通全过程牢牢掌握。该镇还加快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让“小块田变大块田”;改良冷浸田,使“低产田变高产田”。

  小块田变大块田

  低产田变高产田

  “现在耕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再也不会东一块西一块的,干起活来更方便了!”正在劳作的农户告诉记者。据了解,畲江镇着力推动“小块田变大块田”项目,打破田埂隔阂,目前已对全镇原有的670块小田进行平整并改造后变为48块大田,改造面积1000多亩。

  畲江镇副镇长丘威介绍,通过“小块变大块”,消除原有的田坎和水沟。并推行“党支部+土地流转+种植大户代耕”等模式实现规模化经营与管理,提高了农田产出效益,带动村集体收入14万元以上,带动村民就地就业人口约500人。

  这是畲江镇探索撂荒复耕新模式的一个缩影。在畲江镇太湖村,当地80%的农田是山坑田、湖洋田(冷浸田)。“太湖村复耕复种面积约1908亩,其中1200多亩为湖洋田(客家话中意思就是沼泽地),湖洋田耕作难度大,机器一进去就陷到淤泥里,只能采用人工抛秧的方式。”丘威坦言,湖洋田种植农作物,不仅费时费力,产量也不高,因此过去村民复耕复种意愿并不高。

  “为了彻底‘根治’湖洋田复耕复种的痛点,我们请来广州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专家,对湖洋田进行改造。”畲穗丝苗米产业园负责人刘建方介绍,湖洋田底下不断有地下水涌出,需要找到地下水眼口,用打井方式,埋下一米宽的水泥涵管,将地下水集中到井内,然后用涵管将水引到水田旁沟渠,最后进行淤泥清理,用有机肥和外调耕作土铺上,每亩改造费用需达上万元。“改造湖洋田前期投入大,但提升了耕地质量,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切实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这些花费都是值得的。”刘建方说。

  如今太湖村1200多亩湖洋田中,有100多亩经过改造成为可机械化的“希望田”。除此之外,畲江镇还积极推动当地农企与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珠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航天生物集团广梅航天育种研发中心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优良品种和育种技术,在太湖村探索打造航天科技农业示范基地,推动“低产田(湖洋田)”变“高产田”。

  村民变股东可分红

  三大产业融合发展

  丝苗米是广东主要特色农作物之一,梅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这里产的丝苗米清香扑鼻,软硬适中。正因如此,畲江镇全力推动丝苗米产业,不断擦亮丝苗米品牌。

  为挖掘本地经济新增长点,畲江镇推动当地实施经营权变股权量化改革。今年2月,畲江镇举行太湖村集体资产经营权折股量化合作签约仪式。签约合作内容包括将农村耕地承包经营权量化折股、确权到户、确股到人,并将闲置的“公产房”、废弃校舍和集体资产等国有和集体资产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集体资产资源、撂荒复种收入资金、帮扶资金等入股,耕地和村集体资产由广东畲穗丝苗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承包经营,村民和村集体每年可得到固定分红和效益分红。预计每年村集体可实现收入36万元以上。

  此外,畲江镇在建设畲穗丝苗米产业园的基础上,组建“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产业联盟”。“10家农企负责将各自承包下的撂荒地复耕复种,每年生产的籼谷统一运到畲穗丝苗米产业园加工成畲穗牌丝苗米、畲穗牌农家米等,再由梅州市畲穗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进行销售,推动沙巴体育平台_沙巴体育app-官网畲江优质农产品‘出山入湾’。”刘建方说。

  “畲穗丝苗米产业园产业联盟实现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协同发展,引导粮食产业链优势端带动向上下游延伸,挖掘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条的增值潜力,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基础,逐渐向第三产业延伸,推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区。”丘威表示,联盟构建撂荒地复耕三产融合机制,推动当地丝苗米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2023年,畲穗丝苗米产业园产值超3000万元。